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境内。
1976年由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陈志达二位先生主持发掘的妇好墓,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刻有铭文的青铜器有近200件。
有“妇好”铭文的就有上百件,其中的两件大铜钺最为引人注目,一件以龙纹为饰,一件以虎纹为饰,每件重达八九千克,学者据甲骨文判定它们曾是妇好生前使用过的武器。
据考证,这铜钺在商代也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看到它们仿佛可以看到当年妇好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
妇好墓位于丙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
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第一,妇好墓规格层次很高,祭品众多,时间跨度大,内容涉及早商及武丁时期。甲骨文对“妇好”记载为“伐巴平蜀名将”,并擅祭祀。但却只是武丁贵妃,地位不高,身份一般。然而死后墓葬规制,竟然超过了武丁本人及历代先王,令人难以想象此“越轨行为"为何发生?
第二,“妇好”身为武丁贵妃,却是十分出色的“伐巴平蜀名将”,然而先秦诸史及史记均无一丝一毫记载,令人费解!如果刨除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影响以外,幸免于难的竹书纪年也一无所载,不知又是为什么呢?
第三,甲骨文向来以“在祀与戎"为主,却对商王武丁一个叫妇好的妃子关心备至,甚至连得小恙和怀孕都要占卜一下,乃至发生了死后“冥嫁三帝"之违反常伦事件,非常奇怪。
第四,三星堆二里头及殷墟的考古新成就,为殷墟妇好墓的断代及定性提供了新的证据。尤其是对“司/后"及“母/女”的再认识是一个巨大飞跃,可能“妇好"并不是什么女人和武丁贵妃,而是商人之祖先之一,并与二里头及三星堆有关联。
第五,铭文解读及甲骨文解读进入“网络时代”。最有标志性的成果是“妇好"鼎和“司母"鼎二铭文可能有了新的结论。
大致总结网民意见,把“妇"分解为:
“帚+女=司+母=羿+王=帝喾+颛顼”。“好"分解为:“女+子=母+戊/辛=王位+姓氏(十天干及十二地支名号)″。
根据铭文解读顺序:一,庙号国别;二,王位名号/国王氏姓。
“妇好”分别解读为:帚/女/子,帚/司代表庙号国别,女/母代表王位名号,子/戊辛代表王族氏姓。为什么呢?
首先“帚/司”为庙号国别:
甲骨文“帚”为戴羽巫师形象,是类似“羽/羿"之“羲/义”巫师伶官。根据史记记载,应是伏羲,有巢氏及燧人氏之三皇形象。羲/义可能是后人简写为羌/姜,故史记有“禹出西羌"之论。
甲骨文“蜀/禹”也即巫师“羲/义”形象,即抱虫卵为蜀/禹。故“帚/司"应是三皇象征,是古羌/姜人图腾,也即古蜀/禹人的图腾。“司”是“帚”的简写,“后”是“司”的反写。
“女/母”是象形字,是戴面具之跪人形象,即“戴胜人”。根据三星堆及二里头面具文物分析(比如纵目王),应是王族继承人之义。也就是说,女/母并不是妇女之义,而是戴面具之跪人形象,代表蜀王之继承人。
“子/甲”的甲骨文字形为:“⊙(蚕卵)+又(手形)=子/甲=蜀/禹”代表祭祀蜀地蚕虫即蚕丛之义。而“殷/商”人即“蜀/禹”的子/甲氏,也就是蜀禹之后人。
根甲骨文“殷”字形解读,即“手持蚕虫(子)拜祖(母)之形为殷”,也即是:“殷=㐆/母+殳/子”。其中母为禹王,子是禹王子氏人,山海经中的千古“西王母”,竟然真的存在,就是殷/商先祖!只不过有人把“殷"当作“剖腹产”来解读,认为母即怀孕女人,实是貌合神离,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所以说,“妇好”即禹王子姓继承人之义;“妇好鼎"即子姓后人为祭祀大禹而铸造之鼎;妇好墓即禹王后人专门用以祭祀大禹的灵堂,但不是墓,而是祭祀宗庙,所以才会出现“上有享堂,下有子孙祭品”之跨代规格,及“伐巴平蜀,冥易三帝,擅长祭祀”之功绩了!
根据史料记载,大禹本人就是蜀地大祭司,观天大人,水官,甲骨文佐证了这一点,三星堆二里头也证明了这一点,说明妇好墓就是禹王墓,也就是“禹出西羌"之禹王墓!可以和二里头禹墟及三星堆蜀墟对接一起了,商王不过是蜀/禹后人辛氏罢了!妇好鼎是禹王子氏鼎,司母戊鼎是禹王戊氏鼎,司母辛鼎是禹王辛氏鼎。
蜀/禹/殷一脉同源,蜀是国号,禹是王号,殷是族号,用史记的话说即夏启商,即黄帝号夏/帝喾号启/颛顼号商!至于女人“妇好”及“武丁贵妃"可以寿终正寝了!“母/女”的性别也正式归还男性王族“司/后"及黄帝/大禹了!母系社会也应更名“王系社会”了吧?至于蜀是不是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妇好是商朝武丁的妻子,同时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性军事统领,她是商朝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政治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妇好的墓被人发掘,虽然从妇好墓中发现了很多那个历史时期的陪葬品,甚至还发现了当年为妇好殉葬的人的尸骨,可是却独独没有发现妇好的尸骨。妇好墓为何没有尸骨?妇好墓中的尸骨都去哪里了?
1976年妇好墓在河南安阳殷墟被人发现,妇好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她的陵墓重见天日,对于我国考古界来说,也是个重大的发现。
妇好墓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从墓中的格局跟陪葬品上来看,却能够看得出来,这座墓主人身份的不平凡。墓中有一些人体遗骸,但是这些遗骸的主人应该都是当时为妇好陪葬的奴隶们的。在墓室的正中间,没有找到妇好的尸骨。不过可以隐隐约约看到棺椁腐蚀后留下的痕迹。
据考证,妇好尸骨应该也随着棺椁被腐蚀掉了。因为妇好墓渗水很严重,而且墓中有很多青铜器之类的陪葬品,这些都会造成尸体被严重腐蚀。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军打仗的女将军。我国出土的很多甲骨文中,都有记载过妇好率兵出征的事迹。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也曾自告奋勇,带兵征战,并且屡战屡胜。在商朝历史上留下了传奇的一笔。
只可惜历史上妇好三十来岁就去世了。她死后,商王武丁对她念念不忘。他为妇好修筑了最豪华的墓地,并且用最丰厚的陪葬品为她陪葬。后人从妇好墓中出土了随葬物品将近两千件,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骨器、象牙制品以及陶器等等,件件都工艺精湛,无比珍贵。
“妇好墓”是我国古代的一座岳阳楚墓,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东南方向的“君山”。这座墓葬的主人公妇好,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知名的人物,被誉为“楚国第一才女”。妇好(约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38年),字茜雪,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她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学问,能歌善舞,擅长文学和书法,在当时被誉为“才女”。她的父亲妇生在政治上也非常有地位,所以她经常接触到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逐渐成为了当时文坛上的佼佼者。
据传,妇好十分懂礼仪和家规,在家中能够尽到女儿的职责,承老养幼,尊敬父母,尊重兄长,对弟妹也很关爱。在长大后,她逐渐成为了一名知名的文化人物,她的文章被人们喜爱,她的诗歌被传唱。她还与当时的一些文化名人的往来使她成了一名知名的文化教育家,许多人前来求教,以得到她的指导和启迪。
妇好墓是一个楚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墓葬建于战国时期,是一个石室墓,墓室内长约5米,宽约4米,高约2米,入口处有洞状石室,石门残存,石门上方刻有“妇好之墓”字样。墓室内有一组木质棺材和一些器物,如铜剑、铜镜等。这些器物的装饰和图案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证明了这座墓葬的主人公确实是一位出色的楚国人。2002年,妇好墓成为岳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妇好墓的发现为研究楚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对妇好墓的考古发掘,人们了解到了当时楚国的文化特征和民俗习惯,以及当时文化人物进行交流和传承的手段。同时,墓葬内部的器物和墓主人的身份也证明了楚国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位于小屯西北约100米,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墓室的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
据说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可考的女将军,她不仅端庄贤淑、深明大义,而且文武双全,既能主持宗庙的祭祀,又能领兵打仗。
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一马当先,统兵率将,驰骋疆场,屡立战功。
妇好死后,为了纪念她的功绩,武丁在王宫旁给她修建了一座大墓,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
武丁为她陪葬了许多珍贵器物,还杀掉不少战俘殉葬,并在她的墓上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朝堂,作为祭祀她灵魂的地方。
1976年考古发现,该墓室殉葬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绝伦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余枚。
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
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也是殷墟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妇好墓
1976年由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 陈志达二位先生主持发掘的妇好墓 , 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妇好墓位于丙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妇好享堂(母辛宗)
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
中国最早的女将军-------- 妇好汉白玉雕像
尊立于妇好享堂前的汉白玉妇好雕像,这是根据有关资料雕塑的。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古代的斧钺主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王都,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亡,历经8代12王。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确认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共有200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无可争辩的。
自1928年董作宾先生首次发掘殷墟至今恰是75周年。殷墟早已蜚声中外,现仅就妇好墓的发现与发掘过程中的主要情况和收获作一回顾。
一、妇好墓的发现与发掘经过
妇好墓位于当时小屯村的西北地,这里原是一片高出周围农田的岗地,1975年冬,掀起“农业学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这片岗地成为被平整的目标。要保护这片遗址必须提出充分的理由,由于过去没有在这一带作过发掘工作,对遗址内涵知之甚少,当时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共同商量,决定对重要遗址进行钻探。小屯遗址的钻探工作由笔者负责,岗地上的棉杆尚未拔掉,只能在边缘钻探。11月20日开始,经钻探得知耕土层下即出现殷文化层,而且靠东部东西长约70米的夯土比较厚,向西较薄,岗地南边是取土形成的断崖,断崖南面是空地。我考虑如果将南边的断崖清理出来,所观察到的现象更为可靠。于是11月23日开始清理断崖的工作,陈志达也参加了清理工作,清理了三天,铲刮出长约140米的断面。东边显露出密集的夯土房基,向西地势较低,但仍有夯土。夯土房基的发现,为保护这片遗址提供了重要依据。经与村里的负责干部联系,请他们看过现场后,都表示同意保护,并说,今后也不在这里取土。保护遗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并决定第二年进行发掘。
经办理申报,批复手续后,于1976年春季开展了对小屯村西北地的发掘。重点是发掘建筑基址,参加工作的人员有郑振香、陈志达,南京大学历史系张之恒教授也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发掘。为弄清房基下边夯土的范围和性质发掘了1号房基,清除房基土之后,下面出现的是一长方形坑,内填夯土,其南边被取土挖掉,但经钻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找到其南边缘,整体呈长方形,很像一座墓,但钻探时一杆探不到底,于是系绳下探,由于夯土硬且干,探铲带不上土,探到5米多仍未到底,有人说,小屯墓坑少,尽是“死夯土”(指房基土),影响民工的情绪。于是采取先将局部向下挖,距地表深3米时停下来。我与有经验的技工商量,我们还得钻探,一杆探不到底可以加接杆,用螺丝柠紧,如果超过6米深就接近地下水了,夯土成湿泥也不好探,需加柠杆(拧杆是横插在接杆顶端的),有位老工人说,用拧杆要两人推动。我说,这好办,星期日停工,留下参加钻探的人员大干一天,目的是探到底,弄个水落石出,即是不是墓也放心了,在场的人表示赞同。
5月16日是星期日,天气晴朗,我对大家说,咱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探到底,多打几个孔,只要探到底无论出现什么现象,都算完成了任务,工人们干劲很大,开始在边缘探,几个孔在不同深度都碰到似石头的硬东西,打不下去。最后决心在中心部位钻孔,我想如果是墓葬应该有现象。有位年轻人说,这可是关键的一铲,使得在场的人情绪有些紧张。从距地表3米至6米深进度比较快。从水井得知此处水位是6.5米。故向下夯土变成泥,探铲探上的泥,上提时往往滑下去,这时加用拧杆用转动的力量向下钻孔,一铲铲下探,速度很慢,每铲上来都仔细看土质有无变化,工人们都很辛苦,从6米探到深7米用了半个多小时,正在推动拧杆下探时,突然探杆下陷了约70厘米,把杆下探的工人何保国紧握探杆,使尽全身的力气向下坠,探杆又下沉约50厘米,出现硬底。这时在场的人谁也没有出声,小心翼翼地慢慢向上拔铲,探铲提上来了,满铲都是鲜红的漆皮,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墓葬,眼光敏锐的何振荣师傅发现铲内有件东西,他一把抓过来跑到水渠边上洗净,原来是一件玉坠,一座墓葬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自5月17日开始集中力量发掘此墓葬,基口长5.6米、宽4米、深约8米。当时对面积仅有20多平方米的一座竖穴墓,并未抱过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断出现遗物。遗物是分层埋入的,可分为6层,最先发现的是1件残陶爵,距地表深约3米,在墓穴东北部出现了一件大理岩的石臼,出土时底朝上,翻过来一看,臼孔内满染朱砂,色泽鲜艳。这件臼的发现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其后相继出土数层文化遗物。各层所出遗物不一一细说。仅将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层简述如下,此层距墓口深5.6米,在墓室中部有叠压在一起的3件象牙杯和大量骨笄,大概原是放在木匣中的。在其南面布满不同质料的随葬品,有石豆、成对的石鸟,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铜镜,另有散放的骨笄多件。取出上层遗物之后,露出压在下面的遗物,有两面铜镜,一件大石蝉,另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还有玉管,玛瑙珠等。出土时色泽鲜艳。清理完第6层已接近水面,但仍不断发现遗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司辛”二字的石牛、靠墓壁发现殉人骨架和狗骨架。由于不断有新的发现,工地气氛十分活跃,尤其是小青年问这问那,有的问会不会出个“虎头彝”(指觥)。老师傅说,说不定会出个虎头彝让你们开开眼,旁边的人笑起来。清理完这层遗物已临近水面,不再向下挖,水面以上的发掘告一段落。
6月4~5日进行水下发掘的准备工作,原定6日开始发掘,但供电局未送电、工人们很心急,有位老师傅建议,用辘轳绞水可以下挖,对下边的情况多了解一些,已安排好下水的工人很赞成。于是商定只挖北端和墓室中间一小部分,向下挖了不久,中部出了两件玉簋和1件石人。北边大型铜器逐渐显露,最先露出水面的是大方鼎。鼎耳出来了,长方形口也很明显,围观的人喊,“铜炉”!大甗也露出水面。大型铜器的出现令人惊喜,但考虑到安全,停止下挖,并找供电局联系,要求解决供电问题,以便抽水,供电局同志看了现场,答应第二天全天供电。
7日早上先抽去坑内积水,9点以后气温上升,工人分组轮流下水操作。先从椁室中部向下发掘,很快进入棺室,棺内布满玉器,开始取出1件向上传递1件,玉戈、玉人等不断送上来,但墓内遗物太多,传递太慢,于是将玉器放入水桶内,残铜器装入筐内,送上地面,一筐筐铜器取上来之后,用平车送到工作站,桶内的玉器由两人抬回去,陈志达与工作站的人员将玉器1件件用纸包好,放入纸盒内。工地上墓坑上下的人员都在紧张操作。大约午后1点多种,棺内的玉器,以及椁内的小型铜器已基本取出。恰在这时出水量少了。于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清理墓室周围陈放的大型铜器,大型铜器不能装筐,只能用绳索捆紧,再由强壮的工人顺着坑壁慢慢拉上来,由我记录下器物的出土位置排列顺序。参加发掘的人处于紧张的劳动中,围观的人熙熙攘攘,其中也有懂得古物的,每取上一件,就有人喊,又是一件,三联甗架被拖上来了,有人说,六条腿,这是啥?旁边的人说,没见过。偶方彝的器体取上来了,有个孩子喊,长方的像猪槽。负责安全的人在极力维护秩序,要大家不要挤,以后让大家看,但围观的人兴趣不减,议论纷纷。下午3点多,遗物取净了,最后将被朱砂和漆皮染红的水抽去,露出腰坑和生土底。在水下操作的人非常自豪,有的说,这个墓挖得干净利落,侯德隆师傅说,亮底了,放心吧,不会丢下东西。
发掘结束了,戴忠贤、屈如忠二人将发掘过程中未喝完的酒拿出来说,大家喝酒吧。工人们边喝边议论,有的说,出了这么多小人,好几个虎头彝,真想不到。也有的说,从来没见过这么个坑。不久我们就在安阳工作站办了小型展览,各村的群众和安阳市的有关单位看了展览后表示满意,也为他们的家乡自豪。
二、琳琅满目的随葬品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共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对或成组,妇好铭文的鸮尊、盉、小方鼎各一对,成组的如圆鼎12件,每组6件,铜斗8件,每组4件。司母辛铭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对。其他铭文的,有成对的方壶、方尊、圆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
有铭文的铜礼器190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如鸮尊、圈足觥造型美观,花纹繁缛。三联甗、偶方彝,可说是首次问世。三联甗是灶形器与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时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动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创新。汽柱甑形器实为汽锅,在昆明用汽锅蒸鸡,是一道美食,同样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足以说明殷人对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
墓内的铜器群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商王朝礼制的体现。“妇好”铭文的铜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司母辛”铭文的铜礼器当是子辈为妇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铭文的铜礼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赫赫有名的王后的祭器,这些也是研究殷代礼制的重要资料。
武器有戈、钺、镞等,两件铸“妇好”铭文的大铜钺最令人瞩目,一件纹饰作两虎捕捉人头,虎似小虎,形象生动。相似的图案曾见于“司母戊”大鼎的两耳上。似有震慑作用。
墓内出土玉器多件,绝大部分完整或稍残缺。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也有棕色的,白玉很少。当安阳市玉雕厂的工作人员看了玉器之后,就有人提出墓内所出以新疆青玉为多,对这一见解我们很关注,后经多位有经验的人士验证,确定妇好墓内所出以新疆玉为主。后经科学鉴定,多为透闪石,也有阳起石。透闪石与新疆玉相合,所鉴定标本硬度为摩氏6度。新疆玉在殷墟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玉器类别比较多,有琮、璧、璜等礼器,作仪仗的戈、钺、矛等,另有工具和装饰品。玉礼器对研究礼制极为重要,礼玉以琮、璧为主。《周礼·大宗伯》:“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这虽是反映周朝的观念,但用玉石器进行祭礼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而以良诸文化资料最为系统。尽管时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用琮、壁进行祭祀当是一脉相承的。
装饰品为数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为佩带玉饰,少部分为镶嵌玉饰,另有少数为观赏品。玉石人是研究当时人的发式、头饰、着装等的实物资料。各种动物形玉饰有神话传说的龙、凤,有兽头鸟身的怪鸟兽,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种动物形象,以野兽、家畜和禽鸟类为多,如虎、熊、象、猴、鹿、马、牛、羊、兔、鹅、鹦鹉等,也有鱼、蛙和昆虫类。玉雕艺人善于抓住不同动物的生态特点和习性,雕琢的动物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如一件回首状的小鹿,表现出警觉的神情,而头部歪向一侧的螳螂则显得悠闲自在,生动传神。玉器之外还有绿松石、孔雀石、绿晶雕琢的艺术品和玛瑙珠等。3件象牙杯,有两件成对,造型美观,雕琢精致,堪称国之瑰宝。在此还应说一说墓内所出的6800多枚海贝,经鉴定为货贝,1件阿拉伯绶贝(也称阿文绶贝)、2件脉红螺。海贝产生于我国台湾、南海(广东沿海、海南岛、福建厦门东山以南),反映商王朝与我国东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是极重要的证据。
三、妇好墓发现的意义
“妇好”之名见于武丁时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地位显赫。妇好墓属殷墟早期,与武丁时代相合。墓主妇好当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于该墓保存得好,年代与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上个世纪30年代在侯家庄一带的王陵区内发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盗掘,因此对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妇好墓的发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墓内所出的铜礼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体上反映了武丁前后商王朝礼器群的类别和组合,是研究商代礼制的重要资料。大型青铜礼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显示了商王朝的兴旺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从玉器可以看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时代某些文化的先进因素,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猪龙”,良渚文化的琮、璧等,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了商文化的内涵,为祖国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妇好墓的各种文化遗物,以及贝类、海螺等,尚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研究。